generalplan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来源:第一教育)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在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的今天,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如何进行实践探索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如何,形成什么特色与亮点?6月25-27日,“深度学习与智能治理——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发布会暨论坛”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隆重举行。

        2014年,上海教育杂志社与上海市电化教育馆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和科技处的指导下,首度推出《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和信息办的大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时隔四年,2018版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再度重磅发布。

        同时,为期两天的高峰论坛隆重举行,论坛期间,几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学校、企业负责人齐聚黄浦江畔,共话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带来三十多场高品质主旨报告。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中央电化教育馆、上海开放大学指导,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上海教育报刊总社联合主办,上海梦想成真公益基金会协办。

        6月25日活动第一天现场干货满满:

        在25日上午的蓝皮书发布仪式上,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装备与信息化处处长张权分别发表致辞。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发表上海教育信息化主旨报告,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发表蓝皮书成果报告。

91afce73b8c0486b9efe885dc9953ea8 -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发表致辞

6456b8f066924e9cb542d66d040d10d1 -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上海开放大学校长袁雯发表致辞

23d4a436882946c294cc9924a05f4839 -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装备与信息化处处长张权发表致辞

7b42f95a79434b42b67705ce7fc565d8 -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发表上海教育信息化主旨报告

aba45099eb904162b403fbe6f1deb749 -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发表蓝皮书成果报告

b14e0b76372d483887998e4361c210d5 -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与会嘉宾共同为蓝皮书揭幕

7c00abaad2bc4f9bbff4e9e8c6276d91 -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eb6c4790f6224264bd8161a26b116d61 -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李永智、中央电化教育馆馆长王珠珠为蓝皮书突出贡献者和蓝皮书特殊贡献单位颁发证书

9e3255baf20449e6b814d42a57ab6ad2 -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a215bb402c48475d87c2dc031314e686 - 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重磅发布!

观众专注聆听精彩报告

 

来了解一下《蓝皮书》

        《深度学习与智能治理——2018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蓝皮书》由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与上海教育报刊总社集合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政府主管部门、学术研究机构、一线实践学校及企业联合编撰,2018蓝皮书围绕“技术与学习、技术与学校、技术与治理”三个主要维度,对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应用环境的优化以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治理、课程教学、自主学习、综合素质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和分析。蓝皮书描述了未来五年内可能对全球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的新技术在上海中小学学校的实际应用,呈现扎根于上海学校与课堂中的智慧创造和本土实践。

 

蓝皮书有哪些看点?

        如今,一名上海新生的入学要经过几个步骤?登陆网站,登记信息,上传照片,选择学校,等待验证,顺利即可录取就读。不必熬夜排队,没有烦琐流程,2015年启用的“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每年为全市小学一年级近20万名入学适龄儿童(包括特殊儿童)和近15万名初中新生提供了便捷公平的入学报名环境。

        全市统一的网络化招生录取平台首次实现了跨行业的数据共享与数据运用,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准确的数据预测与数据分析。

        这只是近年来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探索之一,蓝皮书里梳理了更多上海实践和探索。

  • 构建学生多样化履历

        截至目前,上海各级各类学校已基本形成“网络可访问、资源可获取、师生可交流”的信息化环境。包括农村学校在内的中职学校、中小学及幼儿园的宽带接入率达100%,完成学校校园网建设的学校占比99.56%。

        从数据看,上海基础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不可谓不显著。以信息化为建设基础的创新实验室为例,截至2016 年底上海共建设中小学创新实验室1141 个,高中阶段为82.93%,初中阶段为55.45%,小学阶段为40.97%,涉及生命科学、物理、化学、工程技术、地理、信息技术、艺术、金融等众多学科和领域。2017 年,全市学校多媒体教室平均使用率为74.45%。到2020 年,每所中小学校至少要建一个创新实验室,实现全覆盖。

        在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转变方面,上海进行了用数据技术支撑智能治理的全方位的实践探索,遵循数据标准和系统开发规范实现学生数据、教师数据、学校数据等区域数据的整合与互通。上海开发和运行的基础教育学生、学校数据中心和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已取得初步成效。

        2012 年起开始实施建设的基础教育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形成了“一套市级系统+ 一套区级系统”的基础框架,为全市1600 余所学校提供学生电子学籍管理服务。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成为了全市首个统一的学籍信息管理平台,全市唯一的学籍数据中心。它与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衔接搭载,实现了在线公平公开的入学环境。

        此外,结合中、高考改革需要,上海率先配套的普通高中学生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平台、上海版学生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高中名校慕课平台四套支持系统,支撑了政府的教育决策和治理。

        新中考、高考对人才培育提出了新要求,评价信息管理对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就、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信息进行记录和管理,提供全面的纵横向轨迹跟踪,并形成教育质量分析报表和决策建议。学生空间集成学籍、综合素质评价、专题教育、慕课学、研究性学习、数字课堂等体现K12 阶段学习过程。慕课平台自2016 年3 月试运行至今,集聚68 所市实验性示范性校与特色高中153 位教师或团队的232 门公开课程,面向所有初高中生分享优质资源,参与学习率达93%。

        针对目前研究型课程在实施中存在管理困难、资源匮乏、指导不足、评价滞后等问题,“MOORS”平台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校实施大规模研究型课程的教学、管理和评价,辅助学生开展个性化研究性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课题导航和方法指导,为教师提供智能化教学助手,为政府管理和评价创新实践活动提供大数据支撑。在上海新高考改革中,“MOORS”又为综合素质评价中研究能力模块记录与认定提供数据支持。

        贯穿十多年学习生涯的数套系统不仅将过往流于纸面的成长手册电子化,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供了便捷方便的集成平台与效率化处理流程,更为新的育人观养成提供了直观的操作路径。它们告诉家长与师生,个人的成长由无数看似微小的脚印而来,看得到的不仅有学业成绩,每一个有迹可循的校内外实践与自主学习构成了多样化履历。

  • 深度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

        “深度学习”是此次发布的《蓝皮书》的主题之一。深度学习的最大挑战在于如何迁移所学的知识,并在不断应用中加深知识的理解,甚至重构知识本身。《蓝皮书》认为,技术支持下深度学习的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包含了“学习平台与学习资源再造”“沉浸技术与多维学习体验”“人工智能与学习范式重构”三方面。上海市区校级的不少实践正致力于让深度学习在课堂真实发生。

        学习平台将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无缝衔接,实现学习资源由不足有限到师生共创的方式转变。在上海,不少学校已经采取了自带设备的方式,基于数字化学习平台与学习资源开展数字化教与学。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自2011 年借助云计算、云概念自主构建的师生互动的“云课堂”,给传统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了改变。近几年,学校“云团队”研发了智慧型图书馆——彩云图书馆。彩云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为语文学科提供海量阅读书目和资源。教师借助它的云平台系统,可以对学生课外自主阅读情况进行统计、了解、分析并适当干预,从而促进学生语文阅读与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近些年来,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为代表的沉浸技术,以及游戏化学习和基于产品设计的学习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多维体验,从而让学习在技术的支持下开始朝着深度学习迈进。广灵路小学推行数字化环境下科学学科“可视化探究”,学校借助学生机、教师机、DIS Lab 系列实验传感器和可视化实验观察、记录、分析软件及无线网络环境,构建了基于数字化环境下可视化探究实验室。

        随着智能设备与学习平台的多维度支撑,支持学生深度学习的资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一改过去学习中资源不足的问题,营造出师生共创、再造学习资源的新格局。作为上海第一所全员参与“电子书包”实验项目的学校,普陀区曹杨实验小学构建了六大主题40 余门信息化特色课程,供学生网络个性选课。1100 余个数字课程资源实现了全年段、全学科覆盖,惠及全校1200 余位师生。数字化平台上采用即时评价方式,发现学生的兴趣起点、学习难点、发展重点。

  • 从教育管理走向“智”理

        《蓝皮书》的另一主题是“教育治理”。智能治理强调信息化技术、工具、方式、思维等在教育治理过程中的广泛而深入地应用,使其贯穿于决策形成、执行、反馈和调控纠偏的全过程。

        自2014 年上海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以来,截至2017 年底,全市已建成125 个教育集团,覆盖学校627 所;学区化54 个,覆盖学校406 所,“家门口”的好学校已有相当的覆盖面。这一过程中,上海上线了“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地图”供市民查询本市各区县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信息。下发了《上海市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发展性评估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导各区对区域内学区和集团进行发展性绩效评估,提升学区和集团办学效益。

        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机制的蓬勃发展,是持续深化地探索上海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探索从教育管理走向公共治理、实现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标志。

        大数据也为教育治理带来了变化。为了消除“信息孤岛”,上海通过建设上海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上海市义务教育入学报名系统等项目,面向上海市学生统一收集信息,给各个部门提供学生信息的对接入口。同时,为了更合理地管理和优化现有的上海的教育信息化项目,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系统树应运而生,通过统整各信息化系统独立设计的缺陷,更好地集成教育大数据。

  • 未来,学校将突破校园界限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杨振峰在蓝皮书成果报告中指出,未来,上海将探索用大数据技术构建覆盖各级各类学校、学习者和教与学全过程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教育各类事物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预警,实现事中事后监管,精准评估教育的过程和效果。同时,探索并挖掘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情境、应用方式和使用效果,将成为未来学习研究的一个方向。在构建未来学校和智慧校园方面,将实现资源共享和对教育教学的洞察和预测,提高教学管理和教育服务成效。“未来,学生学习场所不再固定,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社区、科技馆和企业以及不同城市游学。学校将突破校园的界限,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杨振峰表示。

 

论坛跨界交流碰撞,精彩观点迭出

        除了重磅发布《蓝皮书》,此次活动更是一场前沿思想的盛宴、跨界智慧的交流碰撞。在为期两天的高峰论坛期间,几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教育政策制定者以及学校、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以“深度学习与智能治理”为主题,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教育信息化2.0与未来教育新图景”“未来学校——新技术背景下的深度学习”等重要议题进行深入探讨,共话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动向,带来三十多场高品质主旨报告,论坛现场精彩观点迭出。

  • 技术支撑教育变革,仍有难点需突破:

        技术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有关信息化如何在教育中走深一步一直是讨论的焦点。信息化浪潮为当下的教育带来了哪些趋势和挑战?教育又如何拥抱信息化时代?在与会专家看来,信息技术要真正全面支撑教育变革和发展,仍有不少需要突破的地方。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导陈丽认为,信息技术不再只是影响环境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下教育变革的内生动力。教育科学发展应关注新的教育规律,比如,广泛的社会交互正在成为学习的重要新形式,大数据也为人们揭示学习规律提供了新范式。在她看来,当下热门的“互联网+教育”正是运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理念,跨越学校和班级界限,面向学习者个体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教育服务模式。信息化正在推动基础教育的供给侧改革、体制改革以及研究范式变化。陈丽指出,教育信息化需要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环境建设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同时,需要教育内外多主体合作。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任友群提出了对于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几点反思和展望。在他看来,引领、支撑教育走向科学、走向能力、走向治理、走向终生是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下一阶段发展方向。他也指出,作为全国教育信息化“先建地区”的上海要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要更加注重科学前瞻的信息化顶层设计,以规避系统性风险和无序建设,确保资金、技术、人才和资源的合理、合规配置。同时,要思考有效提升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并且针对基础教育,研究中国智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合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新时代的人才。

  • 当AI遇上教育,将擦出怎样的火花?

        当天下午,“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主题论坛举行,现场,专家学者与学校、企业负责人分享了来自学界、业界的最新前沿动态和教育理念,论坛现场观点思想碰撞,互动热烈。

人工智能浪潮来袭,如何让孩子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竞争力?

        在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洪兰看来,未来很多重复性的工作可以交给机器人来完成,因此,个体的人文素养、情商等软实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将被提升到一个重要的高度。“当孩子的竞争对象是机器人,重要的是看他的能力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分数。”洪兰表示。21世纪人才需要具备6C技能,即,合作(collaboration)、沟通(communication)、内容(content)、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创新(creative innovation)、自信(confidence)。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的大脑一直不停在改变,大脑会应外界需求而改变神经连接,所以没有三岁定终身的说法。”在洪兰看来,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她建议,在人工智能时代,要让孩子持续保持竞争力,可以通过培养孩子的阅读、批判思考、创新能力来实现,拥有这三种能力的孩子将真正拥有自信。

        不少人可能还记得2017年高考的一条新闻,让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话题再度成为热点。去年数学高考当天,一台高考机器人横空出世,并完成了一次和数名数学高考状元的同台PK,解答2017年高考数学题。经过一轮紧张角逐,最终,高考机器人获得134分的总分。根据现场统计显示,高考状元组的成绩平均分别为119分、140分和146分。

        在论坛现场,推出这款智能教育机器人Aidam的企业——学霸君的创始人兼CEO张凯磊现身说法。在他看来,当机器人已经可以做到和学生在高考现场同场竞技时,教育是时候走向个性化教学阶段了。

        “个性化教学的实现应该基于教师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而信息化技术正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张凯磊表示,在个性化的教学之下,学生做的应该是个性化的作业,在个性化系统中,哪怕学生听了同一堂课,根据学生课上掌握情况的不同,系统会为学生精准推送不同的题目,让学生摆脱题海,提升效率。同时,系统会形成大数据分析报告,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情。

        目前,在上海不少学校,正在进行类似的探索。在市西中学,学校就鼓励学生使用手机,在校长董君武看来,智能手机是学生的一个学习终端,市西中学用五年多的实践证明,这是不会影响学习成绩的。市西中学还首创了思维广场,在思维广场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伙伴等都可以自主选择。近年来,学校还强化个别诊断,以每天的作业为例,教师会借助网络工具实现作业的个性化评价。